有一个词或许你在偶尔看赛车节目时会不时从解说员嘴里听到,这就是“格兰匹治”,电视解说员通常标准的说法是:某位车手在某项“格兰匹治”大赛中有过……的优异表现。
这个词会让你有如坠五里雾中的感觉吗?简单的说,它其实就是“大奖赛”、“锦标赛”的意思,英文是Grand Prix,简写为GP,“格兰匹治”是它的音译。
世界摩托车锦标赛,亦作世界摩托车大奖赛( Grand Prix motorcycle racing),常用简称摩托GP和GP赛,是指摩托车公路赛中最重要的一项赛事,其重要性之于二轮赛车相当于F1之于四轮赛车。它由国际摩联(FIM)主办,各分站赛主办国负责承办的每场具体的比赛,具体管理和争端仲裁则由摩托GP赛事委员会执行。 目前摩托GP这项赛事又根据发动机排量分为3个级别:125毫升(GP125)、250毫升(GP250)和摩托GP级别(MotoGP)(最高到990毫升)(尽管摩托GP在这里作为一个级别的名称,但也作为三个级别赛事的统称,这种用法是官方于2002年规定的,但更多的场合“摩托GP”指的是摩托GP级别)。3个级别就意味着每个分站会有三组赛事,由于摩托GP组的技术指标远远高于其他组,这组比赛往往是赛事中的焦点。但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,摩托GP将在2007年限定发动机排量最高为800毫升。 由于GP赛的摩托车体比F1赛车窄,参赛车辆多,超车场面多,危险性大,排名变化快,且不存在进站策略,很多人认为摩托GP比F1更据观赏性,更精彩刺激。 摩托GP是1949年由国际摩联(FIM)统一规则后形成的世界摩托车公路锦标赛,比F1还早一年,开始时称为WGP,全部赛事在欧洲进行,且一年只有6站比赛。1951年有了8站比赛,到1961年有10站,且加入了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站,赛事进入南美。1964年,比赛首次加入美国站;1967年首次加入加拿大站;1969年,增加为12分站。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,赛事发展缓慢,仅仅于1972年增加为13站。进入20世纪80年代,比赛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;首次加入的分站有:1983年南非站、1987年日本站、1988年巴西站、1990年澳洲站、1991年马来西亚站、1996年印度尼西亚站、2004年卡塔尔和中国。其间2000到2003年,日本有两个分站。分站数量在1987年增为15站,从1999年至今,每年有16个分站的比赛,分散在全球五大洲。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02年,GP赛的最高级别被限制在四个气缸500毫升,无论是二冲程还是四冲程。因而当时所有机车都是二冲程的,以在发动机排量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大动力输出。2002年,规则变更了,名称也改变了,国际摩联把最高级别的500毫升级别和整个赛事名称都改称为摩托GP,不再是WGP。制造商们这才得到许可扩大四冲程机车的发动机总容量到990毫升并可以选择性地使用3到6个气缸。所以,2002年以后摩托GP才有较快的发展。 理论上来说,500毫升二冲程的机车的动力弱于990毫升四冲程的机车。2002年的赛场上成了各种发动机车型的混战,很快大家就发现四冲程机车明显比二冲程机车在任何方面都出色。所以2003年二冲程车就在摩托GP级别组的赛场上消失了,而125毫升和250毫升级别组则只用二冲程车。 从2007年开始,摩托GP级别的机车将被限制在最高排量800毫升。公布的原因是要照顾车手安全,因为GP级别摩托车的动力输出和最高速度在2002年以来已经有了充分的增长。 |